banner-02


苑裡藺草編織工藝最早見於清雍正五年時的文獻。由獨特的氣候與環境孕育出台灣特有品種「三角藺草」為原料,與當地平埔族道卡斯族和閩、客族群經過百年文化交融而成的在地手編產業。母女相承的藺編技法編出了銷售奇蹟,在日治時期成為全台僅次於糖跟稻米的第三大出口產品。當地院裡的婦女為了維持家計幾乎都從事藺草帽蓆編織,而家家戶戶瀰漫著藺草香也成為苑裡子弟對家鄉共同的回億。

但隨著工業化的興起,便宜的塑膠製品漸漸地取代傳統手工產業,大部分的藺編婦女迫於生計漸漸地轉往工廠或其他行業工作,藺編產業逐漸凋零沒落。十幾年前,苑裡在地居民為將此項珍貴的藺編工藝保存下來,居民們自組了「台灣藺草學會」,主要致力於保存及推廣藺編工藝,經過多年努力,目前已有數十位藺編工藝師重拾當年的技藝!

為了更加吸引消費者,「台灣藺草學會」透過藺編工藝的創新設計結合消費者互動的手感體驗,希望創造出藺編工藝的新風貌。並成立了工藝品牌「臺灣手藺」,品牌主要的核心價值為「手感體驗、延續傳統、創新設計」,站在消費者的立場設想,運用複合材質並導入設計元素,賦予傳統工藝新風貌!


藺編工藝是母愛光輝的展現

對於台灣農村的繁盛和興衰,經濟活動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。位於苗栗縣的苑裡鎮,有著一項流傳許久的技藝──藺編工藝。苑裡藺編先趨清末洪鴦女士,由於幼子頭上生瘡化膿,又髒又臭,常遭蒼蠅叮咬,無法忍受,於是洪鴦女士為了保護幼子,在母愛的驅使下,絞盡腦汁,終於編出了台灣第一頂藺草帽;百年來,苑裡婦女一雙巧手從不閒著,手不停息地編著深具特色的一張張草蓆及一頂頂的草帽,為家庭生計貢獻良多,掙取不少收入。苑裡居民早年的學費都是來自母親那一雙藺編巧手,因此苑裡的藺編工藝長久以來即為母愛光輝的展現。


苑裡的女兒、媳婦們以藺草編織了自己的一生

每一戶家庭中,不管身為女兒、媳婦、媽媽或婆婆,大家總是不斷地編著手上的草枝,一支接著一支。經常可以看到婆婆帶著媳婦、妯娌或鄰里婦女共同編蓆的畫面,過程中大家總是互相打氣、鼓勵,因此姊妹淘的感情特別好,這樣靠持著編藺維生的情境,造就了苑裡當地特殊的人文風情。


有根的工藝才會長大

如果你問起苑裡人關於草蓆,他們一定會這樣告訴你,「我媽媽、阿嬤…都在做這個…,我也會做一點點…」,大部分苑裡人對藺編工藝的熟悉是來自於他們的生活、從前的記憶、和家庭的味道,這是生活也是文化的根。若你問她們是誰教會妳們藺編,她們會說:「哪需要人教,看就會了…。」對苑裡人來說,藺編的學習是自然而然透過人與人的生活一起型塑出來的本事,沒有人被稱為師傅,沒有人是學徒,大家彼此互相學習、互相指導,這是生活工藝的本質。


藺草產業凝聚了地方情感

藺草產業在地方上形成特殊的產業生態鏈,成為環環相扣的藺草文化體系,有專門種藺草的人、有收購整理藺草的人、有編製生產的手工藝人、有居間傳送的販仔、加工精修產品的人、專事銷售的店頭,整個藺編產業的生產銷售網絡,就是由這些不同的環節共同架構起來的,儼然像是一個大型的編帽蓆工廠,因而串聯起苑裡人的共同記憶。這裡的居民藉由藺草產業發展出不同的謀生方式,彼此互相依存,男女老幼都身繫一枝草而互相傳遞著關心;草販們與編工之間朝夕見面的默契、家庭中妯娌姑嫂們的合作與競爭、母親為著小孩們的學費挑燈趕製草蓆、太太為能減輕丈夫的負擔,手不離草地編著一件件商品。婦女們用生命朝朝夕夕地編蓆,換得了一個個事業有成的兒女,也編出了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和尊重。


曾經是家家戶戶的經濟來源,卻成為台灣的夕陽產業

台灣清治時代,苑裡地區所產製的藺編產品,已有直銷至中國大陸的紀錄;而在日治時期,苑裡地區所產的帽蓆限定全數銷往日本,當時藺草製品佔台灣特產出口的第三位,僅次於糖和稻米。苑裡透過藺編工藝緊密地結合了當地居民和地方產業,長久以來支持著地方的繁榮發展。然而,隨著科技進步及品味改變,藺編這項傳統技藝已趕不上時代潮流,尤其是藺草製品的單一材質及色彩使其無法獲得年輕人的青睞。人們的喜愛不如以往,需求下滑的結果,讓苑裡的藺編產業逐漸凋零…。直到現在,東南亞、大陸及韓國廉價之草編工藝品傾銷到台灣,帽蓆業之盛況已不復在,「藺編」這項工藝技術也一度成為台灣的夕陽產業…。


藺草產業復甦,傳統工藝也能創造無限價值

有感於藺草產業被時光洪流吞噬,當地居民組織台灣藺草學會致力於保存藺編文化、舉辦許多比賽和推廣活動,並且讓擁有藺編技藝的婦女,恢復昔日以編為業的工作型態,維持藺編產業的傳統。不但找回當地對傳統工藝深層的記憶,也為藺編婦女們提供了傳承與研習的機會。對苑裡人來說,藺編綿密而細緻的紋路是生活的態度、柔軟而充滿韌性的手感則是對生活的堅持。欣賞藺編工藝不僅能感受過去台灣先民良善與熱愛創作的本質,亦可從每件器物外觀的元素設計見著來自先民們惜物感恩之情,這些具有台灣在地文化的特質,在多元文化的衝擊下不僅沒有消失,反而在不同族群共同磨合的生活模式中,漸漸將此特有的先民傳統和生活認知表現在日常生活的工藝器物上。

「台灣手藺」以「手感體驗、延續傳統、創新設計」做為發展藺編品牌的核心理念,使現代人體會傳統工藝所散發出的天然材質之美,從而將藺編工藝帶入現代生活體現的樸實文化。並進一步藉由藺編文化的創新轉型與行銷,傳達對最具台灣本土特色的藺草原生力的支持與期待,以重新建立藺草的產業生態體系,使藺草產業能夠有新的發展契機。

獨特的生長環境

據日治時期來台的植物專家島田彌市先生所調查,於大安溪以北、苑裡溪以南之間,約是北緯24度13分至32分、東經120度33分至43分(約今日的苑裡鎮),才能產出品質最佳的藺草。

三角藺草相較於其他纖維編織材質有以下幾項特點:
1.外皮堅韌,有生物臘質保護、不易斷裂。
2.纖維間的氣孔及細胞間隙大,吸濕性強。
3.曬乾後草香濃郁持久,其香味為塵蟎所不喜。